首页

午夜小妈

时间:2025-05-26 06:36:50 作者:T台“气场十足” 南京艺术学院服装设计毕业作品秀精彩上演 浏览量:64435

  来源:北京青年报

  撰文丨李岩

  “东部战区”公号3月20日发文称,近日,东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舰艇编队联合空军和海警,辗转多个海域,开展多课目、跨昼夜实战化训练。

  政知君注意到,这场演习不同以往,实现了罕见的军警联合。

  “军警联合”

  此类演习此前并不多见。

  梳理公开消息显示,解放军海上联合演训,海警一同参加的非常少。参考消息网也就此刊文援引港媒评价称,海警通常不参与东部战区的有关训练。

  要想理解此次“军警联合”训练的特殊之处,还要从武警部队的改革说起。

  根据2018年公布的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》和《武警部队改革实施方案》,海警队伍整体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(早前,中国海警力量隶属国家海洋局管理,受公安部业务指导),调整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,称中国海警局,中国海警局统一履行海上维权执法职责——

  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、维护海上治安和安全保卫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、海洋渔业管理、海上缉私;维护海上治安和安全保卫,行使法律规定的公安机关相应执法职权。

  上述改革前,2017年年底,《中共中央关于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决定》公布。

  《决定》指出,自2018年1月1日零时起,武警部队由党中央、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,实行“中央军委—武警部队—部队领导”指挥体制。武警部队归中央军委建制,不再列国务院序列。

  彼时,军报刊文解读称,武警部队由党中央、中央军委统一领导,但不列入解放军序列,“军是军、警是警、民是民”。

  在武警部队工作多年的警员曾就此向政知君解读称,经过此次调整,武警部队归中央军委领导,但在人员编制上并不占用军队名额。

  有力提高联合协作水平和联合打击能力

  负责维权执法的海警力量加入海空军实战化训练,将遂行哪些任务?“东部战区”公号文章披露了训练细节——

  舰艇编队刚抵达目标海域就突遭“敌”袭,各舰全速机动进行综合对空防御,主、副炮先后打击,成功消除“敌”导弹威胁。

 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,特情接踵而至。鄂州舰雷达兵发现异常后,立即进行处置,经过一系列精准操作,“敌”机被牢牢锁定。

  空中威胁刚消除,水面便出现浮雷,义乌舰指挥员沉着应对,规避水面障碍的同时下达打击指令,水雷被一一清除。

  舰艇编队还与海警船,围绕海警船遭遇暴力抗法等特情进行了协同训练。

  不难看出,在海空军力量成功应对“敌”导弹、“敌”水雷、“敌”机等威胁后,协同海警船处理暴力抗法的维权执法行动。海空军力量为海警的维权执法扫清了来自“敌方”军事力量的威胁。

  报道结尾总结称,此次训练从严从难导调特情险情,突出海军编队与空军及海警联合作战,有力提高联合协作水平和联合打击能力。

  海军、海警曾联合维权、巡逻

  政知见注意到,媒体和有关专家此前都曾就海警和海军配合进行过讨论分析。

  《科技日报》早前报道援引专家分析称,海警在维权执法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升级,海军会义不容辞进行干预。这种结合是一种互补,海军作为海警的支撑和后盾,在维护我国主权、海域划界、海上资源开发等方面都会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。

  国家海洋局网站2018年还曾转载《公安海警学院学报》文章“海军配合海警维权问题研究”。

  文章指出,海军介入海警维权执法,这要求两者间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。若海军与海警平时就已经建立起成熟的交流沟通机制,形成完善的情报共享机制,那么海警对于前方一线情况的通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告知海军,时限对于处置瞬息万变的海上局势十分重要,直接影响到介入时机的选择。

  政知君梳理公开报道显示,此前解放军海军和我国海警力量曾联合进行维权、巡逻任务。

  央广网2018年5月曾刊发报道称,军警民联合编队首次在西沙海域进行联合巡航。“这次联合巡逻首次采取‘军舰、海警船、地方综合执法船联合行动’的模式,将历时5天4夜。这次联合巡航,编队共发现并查证各类船只40余艘,驱离外籍渔船10余艘,有效维护了我海洋权益。”

  资料| 东部战区公号 中新网 新华社 国家海洋局网站等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央行: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

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、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表示,创新的本质是突破,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,因地制宜,发现或产生有价值的新事物、新思想的活动。一家博物馆要想走在时代前列,就不能没有创新思维,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。比如该博物院为了满足游客夜游博物馆的需求,打造的浙江首家“24小时博物馆”,既丰富了在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,又便利外地游客共享文化新空间和新体验。

欧盟首次直接从加沙地带转移救治危重病人

(十六)实施物流标准化行动。建立协同衔接、系统高效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,加强标准宣传、实施、评价。加强专业术语、装载器具、物流单证、信息数据等重要基础标准制定修订。完善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等关键领域物流标准以及专业物流标准。加快即时配送、网络货运等新模式新业态标准建设。加强多式联运标准跨部门协同,系统推进各种运输方式、各类设施设备等标准衔接统一。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制定修订。

中国外交部副部长:中国将成立全球安全倡议研究中心

“诗词可以让我们跨越地域阻隔,在相同的韵律中寻找文化根脉。”正在重庆就读大三的台生洪子期表示,每一次吟诵、每一句诗词,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文化之门。

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扫描

泰国商业部外贸厅官员帕瓦特里·汉纳隆表示,他体验过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。这些汽车搭载着先进的科技,驾驶起来平稳舒适,给他一种轻松的驾驶体验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泰语语音操作,给泰国人的驾驶提供了极大便利。

青海高原特色冷凉蔬菜首次直供澳门

据了解,自动生成系统还将再审申请书要素化,可以将申请事由和具体理由等诉讼端数据汇集,与审判数据综合细化研判分析,为下一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优化审判管理服务、提高司法审判质效等方面的作用,提供再审申请数据支持。

相关资讯
(经济观察)美再举关税大棒受害者众

以数字技术创新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。数字技术居于科技创新前沿,具有高创新性、强渗透性、广覆盖性等特征,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。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,有助于准确识别、实时追踪环境数据,为及时研判、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。当前,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,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。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,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、协同性、精准性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。例如,为推进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我国一些地方运用数理统计、数字模拟、基因算法、大数据、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,融合多维环境数据,着力构建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质量变化的完整数据链,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实现精准溯源和精准预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,一些地方利用鱼类多样性智能监测系统,实现水下主要鱼种的动态监测与识别。运用浮游植物智能鉴定系统,实现藻类的AI图像识别与统计分析,显著提高了浮游植物鉴定效率。实践证明,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、协同性、复杂性的系统工程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,为生态环境治理装上了高效监测、主动预警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提供了科学分析、有效应对的“智慧脑”“灵巧手”,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。
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